家字,始見于甲骨文,本義是宗族祭祀的地方。古代中國文化大多可以溯源到祭祀活動上。古代的祭祀,一為祭天、二為祭祖。祭天儀式通常由“天子”主持,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于天滋潤、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,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。而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(tǒng),也使得祭祖文化千年傳承,自貴族到平民百姓,都有著各自相應級別的祭祀活動,這便是家文化的來源。
現(xiàn)代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和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極大削弱和影響了家文化的傳承。農(nóng)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,大概只有那些遠離機器喧囂的山區(qū)和鄉(xiāng)村才能更好地延續(xù)著祖脈的傳承。祭祖的莊重,會催生“敬”的心,由敬而生“愛”,一顆虔誠而充滿愛的心,會支撐著一個人積極地對待生活、熱心地對待親人和朋友。
我大概是沒接通祖脈吧,據(jù)散落的信息,奶奶應該是年輕時改嫁了,而父母結婚的時候“奶奶”就是獨身一人了。印象中小時候也曾跟隨父母去祭拜已故的“爺爺”,不過自在縣城讀書起,便已無緣了這種活動。
奶奶另嫁到現(xiàn)在的老家后,父親和姑姑是跟隨著一起生活的,所以我血緣上的爺爺其實生活在另一個城市。但是,只有10歲時去過,后來見面的次數(shù)也屈指可數(shù),也許不曾一起生活的人,血緣關系也很難將兩顆陌生的心連接起來吧。父輩這邊,有一個大我10歲的叔叔,姐弟三個和我奶奶都是很倔強的性格,互相爭吵自是家常便飯。奶奶已近80歲,跟子女的關系并不融洽,后來叔叔一家搬出居住,奶奶便獨居了數(shù)年。別人家庭一起吃團圓飯的溫馨畫面在我們家似乎是一種奢望。
自中學開始,我和父母的交流就在逐步減少,也是因為父親寡言少語的性格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更少,時常浮現(xiàn)在腦海的是和父母擠在沙發(fā)上一起看電視的的場景。家,在我踏入縣城讀書開始,就逐步離我遠去了,空間上的距離逐漸降低了我對家的依賴,也淡化了對“回家”這件事的激情。家是愛的港灣,但航行在外、聚少離多,那就照顧好自己,莫讓父母操心牽掛也算是給父母最大的寬慰。
每個人終歸都是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,家的溫暖,也終歸只能護佑你一時,那些親切和藹的面孔終歸會變成遠去的背影。閱讀浩瀚廣博的書籍、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行萬里長路、賞最美風景,內心的堅強和精神的富足,是一個人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財富、是真正的幸福之源?!耙荒顑粜幕ㄩ_遍世界,每臨絕境峰回路又轉”,許巍的歌一遍遍在腦海回蕩,心靜才能心凈,提升心境、驅散焦慮的陰霾,世界的美好終歸會與你相遇。心安即是強大,放淡遠方實體存在那個家的執(zhí)著心,即便相隔千里,愛和溫暖也不會阻斷。心念一轉,便無處不是家,此心安處便是吾鄉(xiāng)。